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团学风采 >> 社会实践
  • 2025
  • 07/19
  • 20:00
  • 作者:tw
  • 访问量
  • 字体
  • 分享

云南中医药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风采展示(四)

        7月10日至14日,基础医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由学院党委书记孙雪萍带队,云南省名中医陈文慧教授、张晓琳教授,学院团委副书记徐源、辅导员郑志广、赵曼华及17名学生骨干组成的“岐黄薪火”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远赴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传岐黄精粹,筑边疆健康桥,深化专业赋能

 

        实践团首站深入沧源佤族自治县中医佤医医院。师生们亲切慰问了我校扎根边疆的毕业生。随后,在陈文慧教授的带领下,大家开展了高水平的临床教学查房,与当地医护人员深入交流,分享了宝贵临床经验,并就医院重点科室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实践团专程探访了沧源中医佤医研究所,师生们沉浸式地体验了佤族传统医药文化,深刻感悟其独特魅力。

 

送岐黄温暖,惠边寨民生,践行医者仁心

 

        7月11日,实践团不畏山路崎岖,驱车两小时抵达中缅边境的班老乡。在医疗资源相对紧缺的班老乡卫生院,一场充满温情的义诊活动如火如荼展开。陈文慧、张晓琳两位名医耐心细致地为闻讯赶来的约百名佤族同胞问诊。随行学生们热情地为乡亲们提供量血压、推拿按摩、贴敷耳穴,发放健康宣教手册,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


        专家们精湛的医术、和蔼的态度以及师生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一位佤族阿妈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在家门口就能和省城专家面对面看病,省去了我们山里老人奔波的辛苦,真是太好了!”

 

        义诊结束后,师生们分组深入贫困家庭进行入户慰问。在重病、困难佤族同胞家中,专家们细致检查,调整治疗方案,并送上免费药品。学生们关切询问生活状况,送去关怀与温暖,让边疆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

 

承红色基因,砺青春初心,筑牢信念根基

 

        7月11日下午,实践团前往班洪乡抗英纪念馆,开展沉浸式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

 

        师生们走入班洪抗英纪念馆、鲍卫忠先进事迹陈列室和班洪四大嫂饭店,在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感人事迹中沉浸式学习边疆民族英勇抗争的光辉历史,深刻体悟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精神和新时代榜样的力量。这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边疆民族奋斗史的理解,强化了组织意识与身份认同,筑牢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理想信念根基。

 

行边关热土,悟家国情怀,共绘团结新篇

 

        7月12日,实践团在勐董镇永和国门新村开展“徒步边关行、同走戍边路”主题团日活动。师生们沿着神圣的国境线徒步前行,亲身感受祖国边疆的壮美山河,深刻体会边防战士“寸土不让”的忠诚与艰辛,爱国情怀愈发炽烈,守护国土、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也得到空前增强。

 

        当日下午,师生们深入翁丁新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与入户慰问,走访多户脱贫家庭,送去常用药品;与村民促膝长谈,详细了解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和当前生活需求。

 

        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基础医学院将思政教育、专业实践、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生动典范。师生们以“岐黄薪火”照亮佤山健康与振兴之路,用“红心向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一步,学院将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持续深化中医药文化“边疆行”,推动佤医与中医融合创新,将边疆红色资源与发展案例转化为育人鲜活教材。让青年学子在边疆热土的躬身实践中奋力书写“岐黄为民、团结兴邦”的时代答卷,为服务国家战略、赋能边疆振兴贡献中医药的智慧与力量!